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针,加强高温设备的安全管理,防止烫伤、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创造和谐平安的实验实训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一、高温设备的使用管理
1.高温设备的选择
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质量可靠的高温设备(如马弗炉、烘箱、电炉、高压蒸汽灭菌锅等),严禁使用劣质、损坏或未经认证的设备。
2.高温设备的存放
应放置在通风良好、干燥、稳固的台面上,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并避免阳光直射。
3.高温设备的维护
定期检查设备的电源线、温控系统、加热元件等关键部件,发现损坏或异常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4.高温设备的清洁
每次使用后应清理设备内部残留物,防止高温下发生燃烧或污染。
高温设备的使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超温、超压运行,防止设备损坏或引发事故。
5.高温设备的关闭
使用完毕后,应先关闭加热功能 ,待设备自然冷却至安全温度后再断电,避免骤冷导致设备损坏。
二、高温设备的安全管理
1.操作人员资质
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 ,掌握设备操作、应急处理及消防知识,未经培训者不得操作。
2.操作规范
必须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操作,禁止擅自调整温控参数或改装设备。
3.环境管理
使用过程中应保持工作台面或周围整洁 ,避免堆放杂物,防止高温引发火灾。
4.危险环境限制
禁止在易燃、易爆、高湿环境中使用高温设备,防止发生意外。
5.离岗管理
操作人员离开前必须确认设备已关闭加热功能 ,并确保无人误触。
6.应急处置
如遇设备异常(如冒烟、异味、失控升温等),应立即断电 ,并采取适当措施(如使用灭火器、通风降温等)。
三、高温设备使用注意事项
1.设备预热检查
使用前应检查设备密封性、温控系统是否正常 ,避免因故障导致超温。
2.温度控制
严禁超过设备额定最高温度 ,否则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火灾。
3.加热物品限制
禁止加热易燃、易爆、腐蚀性、密封容器等危险物品,防止爆炸或泄漏。
4.禁止干烧
电炉、加热板等设备不得空载运行 ,避免烧坏加热元件。
5.禁止触碰高温部件
设备运行时,外壳可能高温,应使用隔热手套或工具操作,避免烫伤。
6.正确关闭设备
必须先降温再断电,禁止直接拔电源,防止设备损坏。
7.意外处理
如发生烫伤,应立即用冷水冲洗并就医;如设备起火,应使用干粉灭火器 或防火毯扑灭,禁止用水。
8.通风要求
高温设备运行时,应确保通风良好 ,防止有害气体积聚。
四、高温设备应急处置预案
1. 事故初期处置(30秒内)
保持冷静,迅速判断事故类型(火灾、烫伤、设备故障等)。立即断电,关闭设备电源及气源,防止事故扩大。
初期火灾 :使用液体灭火器 (保持1米距离,对准火焰根部喷射)。严禁用水扑救,防止电击或爆炸。
设备过热或冒烟 :用防火毯覆盖设备,隔绝空气降温。打开通风系统,防止有害气体积聚。
2. 人员疏散与上报(5分钟内)
火势失控或爆炸风险时:教师或安全员立即组织人员从安全通道撤离,逆风向逃生。禁用电梯,楼梯间靠右通行,撤离至指定集合点 (如操场)。
紧急上报:5分钟内电话报告实验室安全负责人、保卫处(如火灾拨打119) 。1小时内提交书面事故说明 (含事故原因初步分析)。
3. 烫伤应急处置
轻度烫伤(皮肤红肿、水泡):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15分钟 ,涂抹烫伤膏。避免刺破水泡,防止感染。
严重烫伤(皮肤焦黑、大面积损伤):拨打120,用干净湿纱布覆盖伤口,避免粘连。切勿涂抹牙膏、酱油等偏方。
4. 设备故障/爆炸后续处理
待设备完全冷却后,由专业人员检查故障原因。使用防爆工具清理高温残留物,防止二次事故。
事故次日:开展专题安全培训(含高温设备规范操作、灭火器使用演练)。涉事人员须通过安全考核,方可重新操作设备。
5. 安全防护要求
处理事故时必须穿戴:耐高温手套、防护面罩、防火服。
禁止单人作业,需至少2人配合,确保救援安全。
6. 整改与预防
事故分析会:3日内组织,制定整改措施(如设备维护、操作流程优化)。
每月检查高温设备线路、温控系统,建立维护台账。
五、安全负责人
安全负责人代雅苹、王璐、宝鲁尔、李智奇。
食药化工学院
2025年4月15日